当代书画家储云用笔墨构筑了一种蒸腾而上的生气

2020-5-22


  储云,1948年生于江苏宜兴,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高师班。现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、江苏省文史馆馆员、江苏省文史馆书画院副院长、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、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中国沧浪书社社员。

  储云所尊重的传统,不是落于纸上、一成不变的具象,而是去认同,去感受古今本无不同的本质规律,在此之中寻求存在的意义。在一篇关于一波三折的散论中,他说:“古人用笔,谓之一波三折,实为自然界万物生长之规律,凡一草、一木、一水、一石,运动之中,均为一波三折,用笔之一波三折,归根到底,是寻求与万物生长过程之一致,或藏或露,偏锋中锋,处处合理,步步得体。”在这样的思维指引下,他的目光已经穿越黄宾虹山水,乃至宋元以来一切山水的具象,看到了笔墨合理存在的根本理由。

  如此彻底的通会,令艺术的存在“处处合理,步步得体”。这也正是他处变不惊、从容自信的底气所在。储云所捍卫的思想和文化像一只风筝,随着时代的气流越飞越高,却因了内在的血脉相连而永不断线。他走通的,也不再仅仅是笔墨中的山水之路,更是精神中的山水之路。画面的朴茂鲜活之中流淌着通达之后的静谧和欢喜。本该沉重而艰辛的捍卫变得轻松愉快起来。

  储云画面颇多一种平视的结构,在这里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这样的信条被槟弃被离。储云从自己的实际感受去观察,去思考,去取舍.和倪云林生活环境的相近决定了构图形式的取舍。黄宾虹由元画入,由宋画出,以文人化的笔墨完成了宋画式的笔墨攒簇。应该说,储云从对黄宾虹的完整皈依中首先走向了宋画式的笔墨厚度,而最终的画面则走向元人式的简淡朴茂,但是由于笔墨厚度的不同,他的作品并不若元人那般冲淡虚和,强烈的感受更在于朴素和厚重,在这样的朴素厚重中,精神得以昂扬和振奋,形成储云自身的模式。

  储云画面的简净与开朗,一方面在于内心的豁达和平静。同时也在于笔墨的底气。走通了笔墨,意味着笔墨本体的饱满度就足以支持画面,过于丰富的丘壑山峦反而会伤害这种笔墨自身业已具备的精神。所以,纯粹又纯粹,简净又简净成为画家明晰的追求。在这样的减法行进中,笔底越来越多流淌的是精神的轨迹。

(编辑:帧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