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告-叶根友字体使用相关问题

通告-叶根友字体使用相关问题

关于美术作品使用问题的通告暨温馨提示

叶根友先生系叶根友系列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人,依法享有著作权等相关权益。基于未经授权擅自商业使用、未经授权擅自发布下载链接等情况频发,现就叶根友相关美术作品的使用问题通告如下:

一、叶根友字体系商业字体,使用须经过权利人授权许可。任何企业、个人等社会主体在商业用途(如广告宣传、商业发布、商品包装、游戏内嵌程序用字等)使用叶根友字体都必须经过权利人授权许可,购买授权后方可使用。

二、未经授权擅自商业使用者应当停止侵权行为。未经授权许可进行商业使用、发布下载链接、假冒叶根友字体运营方等行为均系违法(侵权)行为,请相关方立即停止实施相关侵权行为。

三、若有商业使用需求可登录叶根友字体官方网站(www.yegenyou.com)查阅授权许可方案并与权利人联系授权事项。为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,助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,叶根友系列美术作品结合客户需求,逐步推出优惠授权方案,深化文化服务内容(如提供AI造字功能)等,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使用需求。

特此通告。

现代艺坛一代巨匠齐白石当之无愧

2019-9-19


齐白石(1864年1月1日—1957年9月16日),原名纯芝,字渭青,号兰亭,名璜,字渭清,别号白石山人,寄萍老人,湖南湘潭人。出身贫寒,幼年辍学,牧牛读书。早年以雕花木工为生。“廿七年华始有师”直到二十七岁才有机会向文人名流学习书画,正式从艺。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初期专注师古,下了很大功夫临摹古人的作品。行草书临习李(邕)、何(绍基)、金(冬心)、郑(板桥)诸家,篆书临习《天发神谶》、《汉祀三公》等碑。他自言“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,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,写金冬心的古拙,学《天发神谶碑》的苍劲”。受吴昌硕的影响也很大,表现于他书、画、印的“金石气”和重拙的美感上。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四十岁以后,齐白石五出五归,游历名山大川,过长江、泛洞庭、下阳朔、放眼华、嵩、衡、庐诸山,遍览陕、豫、蜀、赣、湘、广、京华之胜,胸襟因之开阔,见识由此广博,为他开创自家面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五十七岁时,老人在艺术知己陈师曾、徐悲鸿、林凤眠等人的鼓励下,开始了跳出古人窠臼的“衰年变法”。置流俗于度外,自甘寂寞,“我自作我家画”,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,终于在现代艺坛别开生面,卓然成为一代巨匠。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白石老人在谈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,喜用“天真烂漫”、“纵横歪倒”、“颠倒纵横”等字句,说明他要表现的,不是那种正襟雍容士大夫的味道,而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,一种教化之外的野趣。他成熟的行草书作品,点画老辣不拘细谨,字势欹侧不求平正,挥运开阖之际,给人以极强的力度感。他的篆书,亦游离于正统之外,专心于鲜为人取法的《天》、《三》诸碑,从这样一些奇趣古拙的作品中,老人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灵感,逐渐形成自己奇、古、劲健,气势盈满的篆书风格。篆刻,老人日记中有这样的话:“刻印,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,唯秦汉人。秦汉人刻印有过人处,全在不蠢,胆敢独造,故能超出千古。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,而人以为无所本。”这段话暗示齐白石实以秦汉印“天趣胜人”的精神为本,唯不重形貌与模式,“而人以为无所本”。白石老人治印,篆法古拙,章法参差,结合他指力非凡的单刀直冲,确乎大气磅礴,别开生面,达到了他所追求的“天趣胜人”的境界。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这样的风格,曾给白石老人招致了不少非议。毁之者每谓老人的作品失于野怪,缺少书卷气。一方面,这牵涉到审美观点的问题,另一方面,这样的指责未必站得住----齐白石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温文儒雅,充满了书卷气的。比如他八十岁所写《与石庵尺牍》,清雅秀逸,余韵无穷,完全是帖学遗风。大多数的艺术家,对白石老人的评价是相当高的,李可染就曾言:“笔墨....讲得最好的是黄宾虹,实践得最好的是齐白石。齐白石的字写得很好,力能扛鼎。”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总体而言,白石老人的书法篆刻作品,充满了平民意识与朴实健康的审美情调,于粗袍乱服之中,自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。上文参考了梅墨生先生的《纵横歪倒贵天真----齐白石的书法篆刻艺术略评》一文,《中国书法》1993年第1期 齐白石像中国所有书法家一样,都有一个出入古贤门庭的学书过程。如他所说:“书法得李北海、何绍基、金冬心、郑板桥与《天发神谶碑》的最多。写‘何体’容易有肉无骨,写‘李体’容易有骨无肉,写金冬心的古拙,学《天发神谶碑》的苍劲。”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书体应是行书与篆书,但行书终生未脱李北海形神,篆书至死未跳出《天发神谶碑》藩篱。当然,个别行书单字部首换上郑板桥的写法,如走之最为明显。这倒有了变法的意识。篆书用笔上,改方起为圆起,尖收为平出,转折加重顿笔,亦是其篆书的新格。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 齐白石的行书作品,形神酷似李北海《李思训》碑,神采飞扬,堪称精品。他曾借苏轼的话说自己“我书意造本无法”则是英雄欺人了。他自辩说“我是学习人家,不是摹仿人家,学的是笔墨精神,不管外形像不像。”(与胡橐谈临摹)其实,他学习也好,摹仿也好,既有取外形的,也有取笔墨精神的。取形取神是学书的前后过程,每位书家都有个中甘苦,大可不必闪烁共词。他的作品颇为率真劲健,横划向右上耸,以取气势,但有耸右肩之嫌。有时行笔太快,一划而过,虽有笔力,但缺少内在的力美蕴含,稍嫌油气,而大起大落的甩笔出锋,笔到手未到,看似凶狠劲利,实则单薄村野气。他为了造势,一味以偏锋出锋为能,看似雄强,却无内涵隽永之味,识者自当鉴之。20世纪的人们由于种种非艺术的原因,仅凭小花、小草、小鸟、小虫、小鱼、小虾、小摆设等日常小物象,以及草野书法便把他捧上大师的宝座,确实捧过了头。若说他是一介普通的民间书画家,却又委屈了他。只有观照他的作品本身审美价值,才是他艺术定位的标准。作为一代名家,齐白石当之无愧。


点击添加图片描述(最多60个字)

(编辑:帧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