赏析│这些冷门的濒危动物,你知道几个?

2023-6-5


叶根友手写动物名称书法字体设计分享:


藏酋猴(学名:Macaca thibetana):是中国猕猴属中最大的一种灵长类动物。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境中,集群生活,由10-30只组成,喜在地面活动,在崖壁缝隙、陡崖或大树上过夜。以多种植物的叶、芽、果、枝及竹笋为食,亦食鸟及鸟卵、昆虫等动物性食物。

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物种,分布于中部地区,东至浙江、福建,西到四川,北达秦岭南部,南界为南岭,在西藏分布于察雅、江达、贡觉和芒康等地。


彩鹳(学名:Mycteria leucocephalus):鹳科、鹮鹳属的鸟类。

主要栖息于湖泊、河流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边浅水处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。以鱼为食,但也吃蛙、爬行类、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,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。主要分布于印度至中国西南部及印度支那等地。


大灵猫俗名麝香猫、九江狸、九节狸、灵狸,属于灵猫亚科灵猫属一种。

大灵猫因为贸易或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,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导致数量急剧减少,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并入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(CITES)附录Ⅲ。


大鲵(学名:Andrias davidianus)是隐腮鲵科、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。

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、石穴之中,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,食性很广,主要以蟹、蛙、鱼、虾以及水生昆虫,及其幼虫等为食。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。


玳瑁(学名:Eretmochelys imbricata),是海龟科玳瑁属爬行动物。玳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。玳瑁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居的,它们相遇只是为了交配。玳瑁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,生活环境的范围较大,从开阔的海洋到咸水湖,甚至到港口的红树林地区。玳瑁主要以珊瑚礁为食,也捕食一些甲壳类、藻类和鱼类。

玳瑁的爬行速度较慢,极易被人类捕杀,作为玳瑁巢穴区的沙滩也经常被破坏,性成熟所需年限较长,繁殖率较低,因此种群数量极难恢复。由于对玳瑁产卵筑巢的海滩的过度开发,巢生境的退化,幼体和成体在主要海域的种群数量均大量减少。列入IUCN标准极危(CR);列入中国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(2021年2月5日)一级。


地龟(学名:Geoemyda spengleri)是龟科、地龟属半水栖的龟类。

地龟栖息于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区丛林近溪流的阴湿地区,也常发现于小溪中。陆栖或半水栖,不能进入深水域。栖息地的林下乔木、藤本植物和竹子较丰富,郁闭度多在80%以上。杂食性,以各种昆虫、蠕虫、植物的叶和果实等为食。食量小,生长慢。分布于中国和越南。在中国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。


短尾猴(学名:Macaca arctoides),也称红面猴,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。中国西南一带的短尾猴头顶棕色较重,而产于东部者其头顶褐色显著。尾巴短得出奇,还没有后脚长,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,而且被毛稀少,因此又有“断尾猴”之称。

主要栖于1500-3000米的原始阔叶林、针阔混交林或竹林地带。食性较杂,既取食野果、树叶、竹笋,也捕食蟹、蛙等小动物。分布于中国的华南及西南地区、孟加拉、柬埔寨、印度等国。属于CITES附录Ⅱ。


短尾信天翁(学名:Phoebastria albatrus)为鹱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,别名海燕,单型种,无亚种分化。短尾信天翁常年生活在海上,繁殖期间居住于海岛或岩壁上,为居留性鸟类,不迁徙。主要以海水表层的小型软体动物、鱼类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,一般在水面觅食。分布于北太平洋和亚洲的西太平洋一带,中国钓鱼台群岛有分布。

由于人类利用、渔业误捕和火山喷发等因素,其种群数量稀少,2009年估计不超过3000只,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。


鹅喉羚(Gazella subgutturosa)属典型的荒漠、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,体形似黄羊,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,状如鹅喉,故得名“鹅喉羚”。20世纪50年代初,鹅喉羚曾广泛分布于贺兰山东麓、西部半荒漠地区及东部鄂尔多斯台地。

该物种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.1—-濒危(EN)。

可前往字体家网站“书法素材”版块查询更多书法素材下载~

(编辑:June)